雅騷

賊道三癡

歷史軍事

  穿越到萬歷四十年,既想吃喝玩樂,又想直線救國。   沒錯,就是這麽壹個充滿情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百三十七章 花瓶

雅騷 by 賊道三癡

2018-6-29 15:33

  張若曦取過這厚厚壹疊田契、房契翻看,發現其中有不少契書沒有原主人的背書,說道:“董氏的這些契證應該有不少是叛奴投靠得來的,也有的是巧取豪奪所得,很多都是不合律法的。”
  張原道:“姐夫家的六百畝桑林契還是到縣戶房補辦為好,這些契證我先留著,以後應該還能派上用場的。”
  張若曦忽道:“咦,還有賣身的奴契。”
  張原忙道:“看看有沒有姓宗的奴契。”從姐姐手裏分過壹疊,壹張張翻看,看到壹張署名宗老本的賣男契書,紙張發黃,顯然有些年頭了,契書寫道:
  “三林塘宗老本,今親生男宗祿,乳名懶囝,年十三,為因家貧,日食無借,情願托中引到華亭董生員諱其昌府中為奴,得銀七兩八錢,立契之日,壹並交足,本男即聽銀主撫養成人,與伊婚娶,終身使用,倘有不虞,系即己命。本男系親生,並無來歷不明等事,今欲有憑,立文契並本男手印為照——萬歷五年二月十九日宗老本(押)、中見人汪龜壽(押)。”
  壹疊文契翻遍,除了這張宗老本賣兒的文契,其他沒看到有姓宗的賣身契,張原吩咐武陵去外院詢問宗翼善的父名,不移時,武陵來回話,說宗翼善父名宗祿——
  張原對姐姐、姐夫道:“宗翼善是家奴生子,本身沒有賣身契,這更好辦,我必為宗翼善謀壹個出身。”
  ……
  房間裏這十只打開的木箱金燦燦、白花花、珠光寶氣,這只是華亭董氏家財的壹小部分,除掉金器、玉器、首飾和書籍古玩不算,單是這金錠銀錠就值三萬兩白銀,華亭董氏壹向慳吝,地方賑災從來不肯出錢,有壹回是陳眉公首倡,董其昌看在陳眉公面子上,勉強拿出兩幅字畫賣了八十兩銀子作賑災銀——
  崇禎末年,李自成攻破大同、威脅京畿,崇禎下令放棄寧遠,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衛京師,調兵就需要籌餉,但皇宮內庫和戶部太倉銀都已拿不出錢,無奈之下崇禎帝下旨按官爵高低捐助餉銀,但只有幾個太監捐了壹些銀子,絕大多數官員都如鐵公雞壹毛不拔,閣臣魏德藻只捐了五百兩,陳演更是哭窮表白自己清廉,無銀可捐,可後來農民軍攻下北京,魏德藻搶先投誠,陳演更是獻銀四萬兩,很多原先壹毛不拔的官員在農民軍的拷打下,被逼拿出的銀子動輒就是幾萬兩,可見大明朝並不是沒有錢,錢在貪官汙吏手中——
  像董其昌這樣的惡霸劣紳壹旦遭遇鼎革,想必也是和魏德藻、陳演輩差不多的,在哪朝做官不都是壹樣,何必忠於壹姓,晚明士紳這種心態很普遍,只要保住自家性命和財物,國家興亡、百姓死活不幹他事,這與泰州學派主張“明哲保身”而產生的享樂主義思潮有壹定的關聯——
  而張原既知歷史大勢,有救國之誌,那麽就必須有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龐大財力,當下道:“姐姐、姐夫,這盛美號我是否可以合資參股,我出壹萬兩?”
  張若曦看著丈夫陸韜,陸韜道:“若無介子,我陸氏這次已經壹敗塗地了,這家產就是給介子壹半也是應該的——”
  張原忙道:“姐夫妳別這麽說,我幫助姐姐姐夫難道不應該嗎!”
  陸韜道:“別的就不說了,這盛美號我陸氏與張氏各占壹半,壹萬兩銀子妳也不要出,單妳上次說的經商妙計就值萬金。”
  張原道:“這絕不行,參股的銀子必須出,不然姐夫在陸伯父那裏也不好交代。”
  張若曦輕笑道:“就讓小原出這壹股吧,俗語有雲,親兄弟明算賬嘛。”
  陸韜想想這也好,陸氏自去年以來陷於董氏的騷擾,蠶桑紡織損失很大,要籌辦盛美商號的話還真有點銀錢不敷,便道:“那好,我明日稟明父親,與介子訂壹份契約,以後盛美商號為陸氏和張氏共有。”
  陸韜是很端謹的人,所以要立契約,張原也覺得立契約最好,這不是壹年、兩年的事,而是要延續到子孫後代的,契約關系比單憑感情來維系更穩定。
  又商議了壹會兒盛美商號的事,陸韜、張若曦便回房去,張原浴罷歸來已是三鼓後,見穆真真把那十只撬掉的銅鎖又扣上了,說道:“少爺,這鎖還能用。”
  張原笑道:“難道每次都要強行撬嗎,嘿嘿,這是什麽心態——明日讓來福去買十把銅鎖來。”
  穆真真答應了,次日早起便吩咐來福去買了十把銅鎖來,壹壹將箱子鎖了,見少爺與西張的大公子、三公子要出門去,趕緊追過去說道:“少爺,這是鑰匙,少爺收著。”
  張原笑道:“我腰帶上系壹掛鑰匙,這倒是稀奇了。”
  張岱、張萼皆笑。
  穆真真漲紅了臉,手裏捏著那串鑰匙,有點不知所措。
  張原道:“真真妳收著就是,妳是我的女管家。”
  穆真真感著少爺的信任,心裏沈甸甸的歡喜,又問:“少爺去哪裏?”
  張原道:“去楊秀才的印書坊,妳不用跟去。”說罷,與大兄張岱、三兄張萼出門去,門前有楊石香的仆人在等著。
  張萼回頭看了壹眼那墮民少女,不勝歆羨道:“介子也真是運氣好,從三埭街也能找出這麽個寶貝,像我那貼身侍婢綠梅,還有大兄的侍婢素芝,都只床上有用,下了床就壹點用都沒有了——”
  張原道:“嗯嗯,那叫花瓶。”
  “花瓶。”張萼先是訝然,隨即頓足大笑,顯然體會到“花瓶”的深意了。
  說說笑笑,早到了楊石香的印書作坊,這作坊連著楊家後園,就在青龍河畔,離水仙廟不遠,壹溜十間大瓦房,楊石香陪著縣戶房的壹個老吏已經先到了,這老吏是來估算楊家這印書作坊值價幾何,邊看邊問,估價頗為細致——
  書鋪雇傭的工匠分為寫工、刻工、印刷工,楊氏書鋪有寫工壹人、刻工十二人、印刷工六人,還有雜工兩人,這樣的規模只能算是小書鋪,縣戶房老吏給楊氏書鋪房產、現存的刻版、刻版用的梨木和紙張總共估價壹千二百兩銀子,這應該是高估的,張原也不計較,就按楊石香以壹千二百兩銀子入股翰社書局,十兩銀子壹股,那就是壹百二十股,楊石香道:“我再出八百兩銀子,湊成二百股。”
  洪道泰也來了,他出銀五百兩參股翰社書局,這樣,翰社書局壹萬兩的本銀已經湊起六千五百兩,其中張氏三兄弟三千兩、楊石香二千兩、陸韜壹千兩、洪道泰五百兩,剩下的三千五百兩由華亭、上海的六個社首、社副出資參股,這是張原籠絡諸社首、社副的手段,其實以他現在的財力,獨立辦翰社書局也不難,之所以要拉楊石香、洪道泰、夏允彜等人參股,其實就是利益共享——
  楊石香封了壹兩銀子酬謝那戶房老吏,送走了老吏,幾個人在臨河的樹蔭下飲茶,張原看著坐在門前刻版的刻工,問:“石香兄,這壹個刻工,壹天能刻多少字?”
  楊石香道:“這要看刻的是什麽字體,若是要顏、柳、歐、趙字體的刻版,那就慢了,壹天只能刻百把個字,而若是壹般的宋體字,也叫匠體字,這種字體雖然不甚美觀,但筆劃橫平豎直比較好下刀,壹個熟練工匠壹天能刻兩百多字——我這裏的書工只會寫宋體字,若要聘請善楷書的書工那工銀不低。”
  張原知道那本《張介子選評松江時文百二十篇》用的就是匠體字,那冊集子約六萬字,十二個刻工壹天刻三千字左右,那也要二十多天,便問:“石香兄,活字印刷不好應用嗎,為什麽至今書坊依舊采用雕版?”
  楊石香道:“活字成本高,而且排版也不易,小批量印刷還是雕版比較方便。”
  張原點點頭,心想:“泥活字不經用,銅活字費用太高,鉛活字還得組織人搞科研,暫時還是用雕版了,雕刻印刷用了壹千多年,直到晚清、民國時才被西方傳來的鉛字印刷淘汰,可見還是很方便的。”說道:“那石香兄就要多費心了,翰社書局的刻工、印工今年先擴充壹倍,年底前再擴充壹倍,雇傭兩類刻工,壹類就是匠體字刻工,另壹類是能刻顏、柳、歐、趙字體的刻工,有些精品書籍刻工、用紙都應該要講究壹些,書工也要請兩個善楷書的,老童生或者老秀才皆可。”
  楊石香點頭道:“介子兄放心,我經營書鋪有年,做這些是輕車熟路,往年是無書可印,也怕賠本,如今有翰社為後盾,我盡可放手去操辦——不過在下要問壹句,目下除了介子兄新點評的這本時文選本,還有何書可印?”
  張原道:“出書來源石香兄不用愁,我會想辦法,妳只管把技藝精良的刻工、印工招攬過來就是,書局也可自己培養刻工,雇傭壹些貧家聰慧的少年當學徒,三、五年後不也可用了嗎,我們要做長遠計。”忽問:“石香兄可認得蘇州馮夢龍?”
  楊石香道:“馮夢龍我曾見過壹面,他三兄弟都頗有名氣,人稱吳下三馮。”
  張原道:“我這次去蘇州,要會壹會兒馮夢龍,請他為我們書局寫壹些擬話本小說,定然大賣。”
  張萼笑道:“不說其他,單那壹百回本的《金瓶梅》就能讓翰社書局忙碌壹年,我這回去南京,定要找到全本《金瓶梅》的手抄本,然後刻印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